一提起建筑業農民工,人們往往將他們與高薪畫等號,日薪三百、月薪過萬、秒殺白領成了許多人對他們的印象。但是,一方面是建筑業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使得企業人力成本增加,建筑企業難堪此負;另一方面,則是即便企業開出的薪水節節高,但依然難以招聘到年輕的建筑業農民工,建筑業農民工大齡化現象日益加劇。其中,一些需要技術的工種,如木工、焊工、雕工等,年輕的工人更加難覓。 按理說,薪水高的職業,應聘者應該是趨之若鶩才對,那為何建筑業農民工卻高薪難覓呢?因為,普通人理解的高薪,和建筑業農民工事實上的“高薪”,完全是兩個概念。 通常,人們所說的高薪,往往指高月薪,且指的是稅收后實際到手的薪水。但建筑行業農民工拿的卻不是月薪,而是日薪,按日結算。高日薪不見得高月薪,在建筑行業尤其如此。 一些人在計算建筑行業農民工工資時,往往將日薪簡單地乘以30天,計算出他們的月薪。但是,建筑行業并不是每日都開工,遇到天氣不好時或者沒接到工程時,農民工便分文日薪都拿不到。北京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每年工作時間大概為6個月至7個月,年均工作天數為155天。也就是說,一年中平均只有155天能拿到所謂的高日薪,且這155天大多是遠超過正常勞動時間的高強度勞動,沒有周六日。這樣的日薪如果以全年實際工作日計算,再平均到每月,還是高薪嗎?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份工作給人帶來的,或者說人們希望通過工作所得到的,不只是用高薪水滿足了自身的生理需求和物質享受,還希望從工作中獲得安全感和尊重感,包括勞動的安全、自身的健康和社會保障、工作職位的穩定,以及通過工作得到他人尊重,最終實現自我價值。而這些,是薪水本身換不來的。 目前,許多工地采取的是承包制,工程層層轉包,而農民工往往只是與包工頭之間就工資達成口頭承諾,并無勞動合同。而這意味著建筑業農民工無法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企業把近乎所有的人力成本都以現金的形式發給了農民工,相應的代價是,等他們干不動了、生病了,將會求助無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建筑業農民工是所有行業農民工中,參加社會保障比例最低的。在2012年時,建筑業農民工中只有3.8%參加了養老保險,而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這一比例高達24.1%。作為勞動強度較大、工傷發生可能性較高的行業,建筑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比例只有制造業農民工的一半,參加醫療保險比例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而建筑業農民工參加失業保險的比例只有2.2%,其比例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農民工的七分之一。 這樣的工作,就是再高的日薪,也難以攏住年輕人的心,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心。 對于生長在城鎮的年輕農民工而言,他們對工作的選擇不再僅僅只是看中工資能滿足的物質需求,也更看中職業的安全感、歸屬感以及自我實現夢想的可能性。在工廠里、在服務性企業里,他們可以得到更多勞動保障,職位也相對穩定,可以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且有相應的職業晉升階梯。這就是新生代農民工寧愿去薪水較低的制造業工廠,甚至薪水更低的服務性企業,也不愿意從事建筑業的原因所在。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破解“漲工資依然難招工”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能否為農民工提供長期穩定的職位和可靠的勞動保障,讓他們擁有職業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尊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