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增速連續8個月下滑,1至9月房地產投資增速降0.7個百分點至12.5%,創2009年8月以來新低。部分專家認為,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滑拖累了宏觀經濟。 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3%,低于二季度的7.5%,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就此解釋說,調結構的壓力陣痛超預期,表現在多年積累的傳統產業以及房地產累積效應增加,影響了相關產業消費、生產和投資。 在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看來,9月30日頒布的信貸相關政策可以被視為標志性的事件。“經濟下滑超預期,情況嚴峻,中央改變了對房地產行業的態度。”陳國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行業的調整仍不充分,尤其是房價的調整才剛剛開始。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偉對此表示認同。但他更傾向于認為,被坊間稱為“救市”的政策,僅僅是對不再適應市場狀況政策的調整,修正過于“激進”的部分。“政策還有調整余地。”鐘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尚有調整空間 房地產政策為何此時放松?齊魯證券近日的研究報告分析認為,當前實體經濟內生動力類似于2008年。調控政策大幅放松的背后,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疲軟。目前的宏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僅好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 一組數據可以進行簡單的比較,2014年8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將為6.9%、制造業投資增速為1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3.1%,而2008年金融危機時相應的數據分別為5.4%、18.7%和22.3%。目前海外需求依舊維持在10%左右的增長,但制造業投資增速顯著低于2008年危機時期。 陳國強認為,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宏觀經濟下滑有必然的聯系。但鐘偉認為,中央并非是在保房地產行業,無論是限購解除,還是限貸政策放松的表述,都是有條件、加以限制的。房地產行業總體仍處于健康狀態。只是,早前出臺的政策是在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熱的背景下出臺的,而現在,則是調整其中不合適的成分。例如,既認貸又認房政策,對市場殺傷力過大,應予調整。 被坊間稱為“救市”的政策,今年可劃分為三輪。第一輪,全國41個城市陸續松綁、取消限購政策,京滬深穗和三亞成“限購孤島”;第二輪,央行、銀監會全面放松限貸,各地住建部門陸續出臺要求銀行松綁房貸的文件;第三輪各地增加購房補貼,包括對公積金的調整,以及各部門側面通過調節稅費刺激市場的政策等。 除了以此作為賣房噱頭的開發商外,大多數業內人士不那么樂觀。盡管交易量在新政出臺之后有所增加,但這種態勢卻被認為是不可持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