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風起云涌的大數據、建筑模塊化和“互聯網+”,讓開發商和建設方都看到了串聯設計與造價的曙光。建筑模塊化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行業又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BIM的應用普及有了新的可能。 成本是所有行業的命脈所在,對房地產行業來說更是如此。經歷了自去年開始的調整時候,房地產市場剛剛在4、5月份止跌回升,對于剛剛“恢復元氣”的開發商來說,項目的造價成本更是考慮的首要問題。近幾年風起云涌的大數據、建筑模塊化和“互聯網+”,讓開發商和建設方都看到了串聯設計與造價的曙光。建筑模塊化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行業又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BIM的應用普及有了新的可能。 建筑包含的產品繁多、項目繁雜,又需要多工種協調進行,想要控制建筑的成本與造價,環節多如牛毛。編制清單時,可能會存在工程量少算或漏算以及清單特征描述不準等現象。 施工單位投標價格高低不一,甚至還有施工聯合串標單價現象。如果開發商自己無法對合理價格做出準確判斷,盲目追求低價中標。 那么中標價格不是經過施工單位抬價后的高價;就是低于成本的價格出現豆腐渣工程。 投標企業還可能會利用清單工程量的可能變化進行重復報價或者虛報;對于清單文件中無具體工程量的暫定項目,愿意承擔的就拉高報價,預計不做或擬再分包的就拉低報價。任何在圖紙或定額中無法確定的施工或工作量,投標方都會采用這種差別對待的方法。 在開標過程中,還需要有專業人士對技術標中的施工方案、施工進度計劃橫道圖、網絡圖、勞動力計劃安排進行評審。避免資質不夠的單位以低價中標的渠道進入集團承包基建項目,拖延工期。施工單位參與項目過多,導致資金、機械設備、人力資源周轉困難,從而影響工期浪費。采購體系所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數量太少,參差不齊,大宗建筑材料未集中采購。成本控制的前路如此坎坷,預算造價可謂“防不勝防”。 以上零零總總的環節,都會直接影響到建筑的成本與造價。加之建筑是一個完整生命周期的整體,“設計定量、采購定價”的雙重格局注定了設計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從設計入手,成本把控事倍功半。 規劃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不如招標過程中那樣明顯,所以更容易被忽視。比如:使用部門提交的社區規劃和需求沒有經過認真地研究及評審,經常在建設的工程中進行不斷的調整,帶來大量的設計變更。設計滯后,導致大量的設計變更,增加了工程造價。缺少節能建筑技術的運用,造成大量浪費。未制定統一的建設指標標準,建筑規模存在一定的超標。設計類戰略合作伙伴數量有限,部分單位設計質量不高,管控機制效果不佳,導致設計圖紙質量、服務質量和及時性都較差,從而影響設計進度和工程建設質量等等。 傳統建筑行業企業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應用,無法通過傳統方法管理海量工程數據,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管理的支撐是數據,項目管理的基礎就是工程基礎數據的管理,及時、準確地獲取相關工程數據就是項目管理的核心競爭力。工程造價行業大數據應用和BIM普及的核心,是基于企業核心數據的積累、存儲和管理。工程造價信息化是行業趨勢,企業數據庫建設就是排頭兵。工程造價信息化的核心是人材機價格,工程造價構成絕大部分是材料價格,材價是最復雜、最沒規律、最難把控的因素。開發商的造價部門在大數據時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同時也有更好的機遇。通過BIM可以更好地處理造價管理工作;“多、快、好、省、準、全” 地獲取材價數據;構建企業核心數據庫并有效管理。這些都是成本預算行業從業人員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從前他們需要通過大量的時間與人脈積累,去了解數量龐大的產品造價和工程管理信息,而BIM和“互聯網+”能夠將一切都整合到網上,實現陽光、透明的采購流程。協助開發商搭建核心材價數據庫、指標數據庫、項目數據庫、供應商數據庫等等。 “互聯網+”采購方式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數據庫與網絡將常用建材的產品數據與價格體系都整合到網上,減少中間環節,達到“陽光采購”的目的。在建材行業安裝、施工標準尚不統一的情況下,現在普遍的經銷商模式依然有其優勢。在通過規范建材價格整合了施工標準之后,才是建筑模塊化與“互聯網+”采購模式真正的沖刺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