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盡管投資者對房地產政策局部放松充滿期待,不少地方政府也頻頻試探中央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底線,但中央政府明確表示,宏觀調控政策不會放松,由此可見,新一輪房地產市場博弈開始了。 首先,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博弈加劇。從地方政府看,雖然從理論上講它們應該與中央政府一致,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他們必然要考慮本地方的利益。這是由于,我們國家的財政和稅費是兩級分開的,地產開發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土地”是國家的,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大部分收入卻歸地方政府,而在開發過程中的稅大部分則是歸國稅。這部分稅費,相對于土地出讓的費用是很少的。因此,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制定的框架下,必然希望最大程度地滿足地方的利益,以增加手中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他們自然希望地產行業在可控的前提下越火越好,地價越高越好,地王越多越好。 其次,消費者對開發商的“放血”不領情。他們認為,房價仍然降得不夠。 第三,限購政策與剛需間的爭論不會停止。自從“新國八條”出臺的那一天起,有關限購政策的爭議就從未停止。反對的聲浪主要來自兩方房地產大佬及其代言人,以及經濟領域專家。他們輪番發牢騷,與政府官員同臺論戰,“炮轟”限購政策,火藥味十足。他們強力呼吁用市場調控手段取代限購政策,以實現房地產行業的“軟著陸”。他們認為,目前中國的房地產業仍是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如果房價大幅下挫,房地產行業“硬著陸”,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如建材、紡織、家電業等,都將受到巨大影響。此外,房企的資金源——銀行也將由于壞賬受到影響,甚至連房地產抵押品也會拖銀行的后腿,淪為負資產。 最后,房產稅的擴大,因為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難以實現。上海、重慶已開始征收房產稅,但效果與大家起初期待的不太一樣。房產稅效果不如預期,根本原因是計稅方式問題。按照現行的計算征稅方式,真正符合條件的征收對象并不多,稅率也極低,幾乎無法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及樓市調控造成實質上的影響。因此,征收個人住宅房產稅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目前有多套房產的人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對政策的決策和執行都能產生很大影響。讓這些人心甘情愿地交房產稅,其難度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