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2007-2012 經濟 ■過去五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8%、2012年突破2萬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從2007年的2103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3744億元 ■過去五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0% ■過去五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今后五年使比重提高到56% ■過去五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70%以上 民生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的23623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的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17401元 ■財政性教育投入從2007年的29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724億元 ■過去五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今后五年使比重達到12% 政務 ■取消調整審批事項1040項,產業項目平均審批期限縮短三分之一 ■以“上海發布”為核心的政務微博群成功上線;共依法公開73.2萬條政府信息 ■回望·過去五年 轉方式邁實質性步伐 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始終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始終把政府自身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為做好各項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五年來,我們在中央的直接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科學辦博、勤儉辦博、廉潔辦博、安全辦博,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舉辦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城市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們經受住連續高溫天氣、單日103萬超大客流等嚴峻考驗,創下了246個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7308萬參觀人次的歷史之最,贏得了國內外賓客對上海世博會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普遍贊譽,譜寫了世界博覽史的新篇章。精心謀劃“世博后”這篇大文章,一批綠色、低碳、環保的科技成果得到應用,一批世博會期間行之有效的城市服務和管理措施制度化、常態化,中國館等重要場館改造成公共文化場館并對外開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上海世博會精神成為推動轉型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五年來,我們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嚴峻考驗,努力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束縛,經濟保持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邁出實質性步伐。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8%、2012年突破2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從2007年的2103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3744億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十一五”期間下降20%、近兩年再下降1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額完成削減目標。金融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各類金融機構累計1227家,金融市場交易額達到528萬億元。航運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啟運港退稅等一批先行先試政策啟動實施。貿易中心建設步伐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8%。 楊雄說,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0%,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大型客機等一批國家重大項目落地。經濟發展對投資拉動、房地產業、重化工業、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減弱,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70%以上,五年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產能4760項。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16%。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新增綠地5500公頃。 堅持民生優先投入不斷加大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五年來,我們堅持民生優先導向,把轉型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加大民生投入,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每年新增就業崗位60萬個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5%以內。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職保”、“鎮保”和“新農保”人均養老金分別提高90%、89%和192%,最低工資標準、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73%、63%和84%。養老床位增加到10.6萬張,累計開工建設和籌措各類保障房83萬套,竣工47萬套,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332萬平方米。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開展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社會管理創新進一步加強,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全覆蓋管理基本實現,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全面推行。 楊雄說,五年來,我們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加快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全面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城市軟實力明顯增強。財政性教育投入從2007年的29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724億元,在郊區新建4家三級醫院,基本藥物制度在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歲。建成東方體育中心和近5000處社區健身設施,中華藝術宮、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一批重大文化場館建成開放,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基礎服務項目,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 楊雄說,五年來,我們始終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推動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和改進城市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從2007年的263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468公里。長江隧橋、外灘地區綜合交通改造工程、崇啟通道和一批黃浦江越江工程相繼建成。光纖寬帶使用家庭達到250萬戶,無線局域網覆蓋300處主要公共場所。加大城市維護投入,城市面貌顯著改善。黃浦江兩岸、臨港地區、虹橋商務區、國際旅游度假區等重點區域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郊區新城規劃調整修編基本完成,重點新城建設加速,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穩步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 直面矛盾問題改革有新突破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五年來,我們直面制約科學發展的老矛盾、新問題,奮力推動改革開放不動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南匯并入浦東新區順利實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期貨保稅交割等創新在浦東率先推進。在部分服務業先行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全市經營性國資證券化率從2007年的17.6%提高到2012年的35.2%。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際利用外資595億美元,對外投資超過100億美元,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403家,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國30%以上,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連續四年超過100億美元。支援都江堰市災后重建任務全面完成。 楊雄說,五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著力創新政府管理,著力改進政府服務,“兩高一少”行政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共取消調整審批事項1040項,產業項目平均審批期限縮短三分之一。電子政務網絡實現全覆蓋,網上辦事事項達到1792項,“12345”市民服務熱線建成運行,以“上海發布”為核心的政務微博群成功上線。全面深化政府信息公開,共依法公開73.2萬條政府信息。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共取消和停征368項收費項目,成為行政事業性收費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最小的省市之一。在財政資金、土地交易等領域實行“制度加科技”的預防腐敗新機制,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楊雄說,五年實踐探索,我們的體會主要是: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始終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始終把政府自身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為做好各項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總結五年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不斷探索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 ■展望·未來五年 率先成為創新型城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方針,奮發有為,攻堅克難,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努力建設經濟活躍、法治完善、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城市安全、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方針,奮發有為,攻堅克難,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努力建設經濟活躍、法治完善、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城市安全、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今后五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努力實現“四個中心”建設的新跨越,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 ——努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努力建設智慧、低碳、宜居的城市,人口資源環境更加協調。 ——努力構筑推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創新取得新突破。 凝心聚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要凝心聚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把建成“四個中心”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核心目標。建設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 把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根本途徑。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中心環節。以應用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現科技進步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件,率先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 把提高郊區發展水平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大支撐。堅持城市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率先形成功能分工合理、資源配置均衡、發展差距縮小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把培養和集聚人才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要素。努力讓各類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人才、優秀青年人才擁有更大發展空間、贏得更多信任寬容、獲得更好扶持幫助,使我們這座城市始終保持旺盛不衰的創造活力。 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要更加有力地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要堅持與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公平、統籌兼顧,努力使全市人民安居樂業。倡導通過辛勤勞動改善生活,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根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則,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以居住為主、市民消費為主、普通商品房為主,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加快推進舊區改造和舊住房綜合改造。 要堅持確保公益、促進均衡、激發活力,推進社會事業改革發展。使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0%左右。力爭在公立醫院改革、藥品采購供應、衛生信息化等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著眼于增強人民體質,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布局。 要堅持貼近群眾關切、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持之以恒推進宜居城市建設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要更加自覺地推動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社會共識,用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價值取向塑造城市品格,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綜合素質。 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服務效能,加快建設更加完善、更加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左右、確立支柱性產業的地位。 要著眼于增強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創新文化管理理念,營造寬容社會氛圍,培養和引進高素質文化人才,使文化發展的主體更豐富、環境更優化、法制更健全、形式更多樣、人才隊伍更壯大。 楊雄說,要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優化城市空間開發格局。 要按照控制總量、調整存量、注重實效、社會參與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步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中心城污水處理率不低于98%。建設多層次、多功能的基本生態網絡,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 要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管理為重,全面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軌道交通占公交客運量比重均超過50%。 使非公經濟增加值占比提至56% 楊雄代市長在報告中說,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繼續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按照浦東能突破、全市能推廣、全國能借鑒的要求,加快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創新政府服務管理、擴大開放、吸引人才、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把握的立足點。推動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更多投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使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6%左右。 開放是上海的最大優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變化,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轉變,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更加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經營模式、管理理念和高素質人才。提高服務貿易和新型國際貿易的比重,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基地和進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相當于全市進出口總額的25%左右。提高“走出去”的層次,引導企業增強抵御國際經濟風險、把握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努力培育世界水平的本土跨國公司。(摘錄自中國上海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