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和《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都對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現代化的實質是指:“全社會范圍,一系列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它具有三大核心指標:第一是經濟因素;第二是現代因素;第三是科技因素。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這三大核心,結合現階段國民經濟發展的現狀總結了九個方面問題,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正式步入“新常態”。新常態是指我國經濟發展要從過去依靠規模擴張、低價勞動成本、低價土地政策、不注重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向依靠質量提高效益型轉變,經濟發展動力要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樣一個“大轉換”。面對新的形勢,建筑業如何適應“新常態”,選擇什么樣的途徑和目標,更好地把轉方式、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動力,實現穩中求進,需要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思考。 一、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是建筑業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實現國家“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發揮支柱產業作用所采取的正確選擇 長期以來,從國家宏觀政策面上的有關描述中比較多見的是“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也有專家提出了“建筑產業化”。2013年以來,根據中國建筑業協會鄭一軍會長指示,中建協項目管理委員會曾就建筑業這個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的問題進行了課題研究,并于2014年提出,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必然性、迫切性,從建筑業的發展歷史和演變規律看,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站在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看,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是應對新技術革命和第三次產業革命挑戰的需要;就建筑業現狀和發展看,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的根本要求。為什么不提工業化,除了以上這三個方面觀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工業生產與建筑業有著重大的區別,國家在產業劃分上也非常明確地將工業與建筑業并列為第二產業。因為建筑產品具有單件性和一次性的特點,產品固定、人員流動。而工業產品大多是產品流動、人員固定,而且具有重復生產的特性。所以,建筑業不可能全部照搬工業化的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來建造建筑產品。但建筑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和建造方式相對落后的傳統產業,急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向現代產業轉變。這既符合黨和國家早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總體目標,又符合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四個全面”的總體要求。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改變城鄉面貌、大量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14年生產總值高達17.7萬億元,接近GDP7%。但過去30多年建筑業是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和低價勞動力發展的行業,加上市場經濟不成熟及法律法規方面缺陷等因素,制約建筑業健康發展的問題和障礙仍然嚴重存在。一是建筑業生產能力過剩,惡性競爭,嚴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現象,(即產值利潤率低、勞動生產率低、產業集中度低、市場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業生產方式落后。工程建設過程中資源浪費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年來國家財政基本上沒有給建筑業資金投入,致使建筑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四是職業教育嚴重滯后,操作工人業務素質低下,不能適應現代建筑產品快速發展形勢的要求。其發展還沒有真正轉移到依靠集約化管理和技術進步與質量效益型的良性軌道上,還很不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面對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形勢,建筑業首要的任務是必須以黨的十八大和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變行業發展方式,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積極務實地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二、進一步深入研討、正確認識和把握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內涵和目標 最近有些媒體在報道中,簡單地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提法替換過去倡導的建筑工業化,甚至出現一些誤導的解讀。為了更好地認知“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內容和本質,有必要進一步對“建筑產業現代化”等相關內涵和特征與目標進行深入的研究,為全面推進和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奠定理論基礎。 首先,要深入研究探討建筑產業現代化內涵及其特征。 產業現代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歷史的動態概念。通常講產業現代化是指通過發展科學技術,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使產業自身建立在當代世界科學技術基礎上,使產業的生產和技術水平達到國際上的先進水平。目前,對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研究還在起步當中,尚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標準。就建筑產業構成要素而言,我們認為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特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生產資料現代化。即產業所使用的主要生產設備和工具、機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它是產業體系和產業升級是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比如砼施工從原來的現場人工拌合到攪料機攪拌,再到商品砼的全機械化泵送,其本身就是手工作業到半機械化再到機械化的一個轉變。 二是產業組織結構現代化。產業現代化需要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結構,它是在先進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基礎上,按照市場需求管理設立不同專業資質,建立起來具有相互協調發展的行業結構體系。但目前我國工程建設管理體制還很不適應發展趨勢,比如設計、施工、材料生產等各自為立。 三是產業勞動力現代化。產業現代化要求勞動者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實質性提高。產業現代化對于勞動力要求不是指個別的、單獨的勞動力,而是要求有一個工程技術及管理人員和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勞動力組織結構。 四是產業各項管理現代化。生產設備和機具的現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現代化,否則就不能發揮現代設備和生產技術的作用。管理現代化表現在管理思想、管理組織、管理人員和管理方法的現代化。 五是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現代化。一個產業是否現代化,關鍵在一些主要的技術經濟指標要量化。要通過國內外,各行業的指標體系縱橫向對比,以當代國際上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為參照系,制定并反映到我國建筑業持續發展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上。這里包括,衡量建筑業的經濟效益、科技進步、資源消耗、裝配化程度及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等指標。 其次,要深入研究把握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關鍵途徑。 建筑產業現代化又是一個涵蓋范疇廣泛、內涵豐富、指標多元、多層次、多階段的歷史發展過程,所以它將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增添新的內容、展現新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找出推進的途徑,當前我們認為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造過程精益化。就是要用精益建造的系統方法,控制建筑產品的生成全過程。(包括精益規劃、精益設計、精益管理、精益生產和精益供應等),在保證質量、最短工期、減小資源消耗的條件下,對工程項目實施過程進行科學規劃、設計深化、管理細化,向用戶提交滿足使用要求為目標的現代建造模式。 二是務實推進建筑預制裝配化。建筑預制裝配化是建筑業用現代化生產方式改造和代替傳統手工操作和施工現場濕作業建造建筑產品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推進建筑預制裝配化必須有設計系列標準化、部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機械化、項目管理信息化做技術支撐。 三是項目管理國際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工程項目管理必須將國際化與本土化、專業化進行有機融合,把建筑產品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通過統一科學的組織管理來加以綜合協調,以項目利益相關者基本滿意為標志,達到提高投資效益的目的。 四是企業高管職業化。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高端管理人才是具有較高社會價值認同度的職業階層。建設一支懂法律、守信用、善經營、作風硬、業務精、敢擔當的企業高層復合型管理人才隊伍,是推進和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五是產業工人技能化。隨著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復雜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將大幅度增加,對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急需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與等級考核持證工作,促使農民工向有一定專業技能水平的高素質新型產業工人轉變。 六是全產業鏈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術集成化管理,實現建筑規劃設計、新型材料生產、物資設備采購、工程項目施工和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更加優化組合,采用現代先進的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有效作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創造更大的效用價值。 七是產品優質綠色化。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面對來自建筑節能環保方面的更大挑戰,2013年國家出臺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在政策層面導向上進一步表明了通過綠色建造來大力發展向社會提供節能、環保、低碳的綠色優質建筑產品。 最后,要深入研究、規劃設計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依據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推進途徑,我們認為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應概括為:以人文、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為理念,以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為先導,以科學技術進步為支撐,以部件工廠化生產為途徑,以保障質量安全為紅線,以現代項目管理為核心,以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廣泛運用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技術,將建筑產品全過程的融資開發、規劃設計、施工生產、管理服務以及新材料、新設備的更新換代等環節集成為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系統,依靠高素質的企業管理人才和新型產業工人隊伍,通過精益化建造,實現為用戶提供舒適、低碳、綠色、經濟、美觀和滿足需求的優質建筑產品。最終把建筑業打造成為具有對國民經濟較高貢獻率的支柱產業、引領時代發展潮流的綠色低碳產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惠民產業、較高人本素質的誠信產業,管理先進和高科技水平的現代產業。 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推進和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目標是要實現技術、管理、效益的三者統一。一方面,產業現代化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武裝產業,促使傳統產業由落后技術向先進技術轉變;另一方面,要求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手段一定要帶來較好的綜合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沒有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創新,絕不是真正的現代化;沒有較高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現代化。 三、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必須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突出轉變行業發展方式和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這個主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先后經歷了第一輪、第二輪承包經營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直至企業改組改制改革,為建筑業企業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對大多數骨干企業來說,經過近20多年來的改制,應該說已經建立了比較合理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了沒有規模不大、沒有主業不穩、沒有投資不富、沒有專業不優、沒有海外不亮、沒有品牌(實力)不強的幾大板塊,較好地實現人才強企、科技興企、主業固企、多元利企、品牌亮企的發展戰略,為推進和實現建筑業產業現代化領軍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還沒有形成,企業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能力不強,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創新機制不健全,尤其是“人力資本”沒有進行相應的匹配。所以,面對當前“新常態”,建筑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關鍵是抓住一個“轉”字,注重一個“升”字。 第一,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從國家層面,下一輪企業改革的重點是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三者責、權、利對稱,實現“適度集權、合理分權、系統監控”,并通過新一輪的企業改制兼并、重組、構建母子公司體系,再造企業管理流程,優化股本結構,引導大型龍頭企業做強、做優,打造區域行業建筑航母。同時要進行股權多元化改革,積極發展以混合所有制為主流模式的非公有經濟、職工股權與國有經濟和央企股權互滲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市場化的經營機制,真正形成現代企業制度。這里有幾個關鍵詞值得注意,比如股權多元化,混合經濟,人力資源入股,發揮外部董事作用,董事會改議事制為投票制。 從行業主管部門層面,就是通過市場準入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定不同企業資質的門檻設置,實行不同企業資質的市場劃分,并通過新一輪企業資質就位,進一步提高建筑行業產業集中度,促使大型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團,推動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從而使不同類型企業按不同條件上升到新的市場競爭層次和高度,實施差別化發展,防止產業結構盲目雷同,統籌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企業發展格局。 從企業層面來講,重點是實現以資產經營帶動生產經營,資本向產業鏈上下游轉移,走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發展之路。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建筑企業在轉型升級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形勢和市場變化來調整產業結構,不要顧此失彼為轉型而轉型,總的思路是要緊跟在“新常態”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方向,圍繞新的市場需求,與資本市場、建筑產品開發等有機結合,形成新的業務發展模式,提升產業層次,拉長產業鏈條。具體講:首先要解放思想,樹立大建筑業的概念,依靠大市場,謀求大發展。要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從注重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拓展,既要積極與交通、電力、水利、郵電、通信等大型施工企業實現強強聯手,同時又要審時度勢,積極與地方中小企業實行強弱合作,打造地域板塊,盡快形成涵蓋諸多領域、具有各類施工能力的大建筑業格局,實現產業融合和跨產業方向發展。其次要有智慧大腦的思維,超前考慮企業的發展戰略,打造智慧企業。比如說現在就要從過去注重“建房”向包括基礎設施、第三產業服務、再造城鎮文化的“建城”轉變。這一轉型已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最后要有國際化的眼光,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從國內向國外發展,積極開拓境外市場。 第二,堅持多元化發展,實現經營與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目前我們大多數建筑企業同行之間的競爭趨于同質化,而且墊資、欠款嚴重,企業單靠傳統的生產經營,可以說生存空間有限。一個有前瞻性戰略思維的企業經營者,就必須掌握前沿經營管理模式,積極開辟新的渠道。 首先是在經營方式上,要堅持一體化和多元化發展戰略。所謂一體化就是要依托工程總承包的優勢,從勘察、設計、材料采購、施工管理、項目調試方面,做強做優主業這是關鍵。多元化發展就是在做強做優主業的同時,有條件的可向非建筑領域滲透發展新興產業。形成多元化經營、信息化管理、工廠化生產、現代化建造、集團化發展、國際化跨越。 其次在生產方式上,積極走預制裝配化道路,著力提高現代化建造能力。大力推進和實現建筑設計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機械裝配化、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在有條件的區域可以建立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化的建筑預制工廠化示范基地建設。 在資本運營上,除了目前開展的房地產業務外,可效仿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發展道路,樹立不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維,選擇某一銀行建立銀企聯盟,推進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融合,以財團的金融資本采取BT、BOT、PPP等模式支持總承包業務沖刺和搶占高端市場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經營總量上,要以穩增長、控風險、調結構、促發展為原則,堅持適度規模經營,控制產能過剩、無限擴張,管理跨度失控。特別是要注意規避市場風險和企業盲目擴攬工程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引導企業升級。 第三,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實現科技先導轉型升級。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的迅猛發展,工程項目日趨大型化、復雜化和國際化。建筑企業必須站在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在“新市場、強業主、多投資、大項目、高科技”中創新發展項目管理模式,增強在高端市場的拓展能力,以適應國際工程承包領域新趨向。 實現新時期企業轉型升級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進步,最關鍵的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現代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動了建筑結構技術、建筑材料技術、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做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抉擇。住建部針對行業實際,也提出“完善以工法和專有技術成功示范工程為抓手的技術轉移與推廣機制”。1989年,原建設部開啟工法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加強企業施工技術管理與工藝革新。30多年來,廣大企業運用標準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細化管理方式,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模式,較好地實現了工程建設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好的目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先后有1500多項優秀項目管理成果發布,2476項施工新技術和新工藝提煉編制評為國家級工法或專利,形成了企業自有知識產權,有力促進了建筑業科技創新和項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當前要特別強調科技進步與管理創新的驅動支撐。一是要始終堅持把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兩輪驅動作為企業領先的發展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培養和引進高端管理人才,創新研發技術含量大、應用價值高的國家級工法與新產品,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規劃、行業指導,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校參加、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產、學、研、政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廣應用以“十項新技術”和國家級工法創新成果為主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現代化管理方法。依托“高、大、難”和“新、特、尖”的工程項目,重點研發解決復雜關鍵技術,注重建筑用材上適時更新換代,加快促進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和BIM技術的應用。隨著各種新興信息技術不斷涌現,BIM、云計算、虛擬現實、移動技術、協同環境、大數據體系對工程項目管理的影響日益顯著,特別是能夠大幅度提高建設工程項目的全過程優化、集成效益,實現目標動態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構建行業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四是建立科技進步創新評價和激勵機制。中國建筑業協會設立的中國建設工程施工技術成果創新獎,已作為建筑業申報國家級科學技術獎的重要依據。對在工程建設中開展科學研究、施工技術與工藝創新、工法開發應用有重大突破、填補國內空白、推進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行業先進水平的企業給予表彰激勵,促進建筑業科技進步與創新。 第四,樹立“品牌”發展戰略,促進企業管理創新轉型升級。 實現管理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建筑業憑借過去的投資拉動的規模型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未來發展必然要以增強內生動力的管理效益型方式來取代。“管理為綱,綱舉目張”,說明企業一切經營活動都要通過管理來實現。管理創新未來將更加注重思維創新,也可以說是創新“智慧大腦”。因為思維決定行動,只有創新的思維,才能產生創新的管理行動,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終體現在管理創新能力上,包括企業影響力、誠信度和綜合實力。企業發展靠市場,市場開拓靠誠信,誠信提升靠管理,管理進步靠創新。市場需求是管理創新的牽動力,有效的機制是管理創新的推動力,科技進步是管理創新的驅動力,全員參與是管理創新的原動力。 管理創新轉型,就是要面向企業轉型升級,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全員發展的創新意識,積極推動管理方式與企業員工和工程項目實際緊密結合。比如,有的企業建立的生產人力負荷動態監控系統,能隨時了解每個團隊特別是班組和每個崗位的生產負荷情況,以便根據項目規模、性質和工期,整合現有資源,科學合理地調配人力,有效避免人力忙閑不均,使有限資源達到充分利用。管理創新是深層次的改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以市場為需求、企業為主體、員工為核心、機制為動力、科技為支撐完整有效的創新管理模式,來引領企業專業化、集約化、精細化、品牌化的跨越式發展與整體轉型升級。 第五,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實現人才強企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于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干隊伍。這一要求對于提升建筑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培養是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素質支撐,也是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迫切需求。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增長靠各種生產要素起作用,包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勞動資源、人力資源。第二次產業革命之后轉入現代經濟增長,主要靠人力資本。它與物質資本最大的不同是,不但不損耗而且還由于其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更新和提高產生“回報遞增”。所以,加強人才培養對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當前,建筑業企業急需兩方面人才,一是復合型的高端管理人才,二是一線操作技能產業工人。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進和培養人才,使保障機制長效化。首先,要下氣力做好勞動務工人員職業培訓和關鍵技能工種考核認定工作,保證勞務人員就業穩定、技術精湛、分配公平、收入增加。其次,通過學習培養使管理人才不斷充實專業知識、社會知識和國際化知識, |